156 0002 8861
工匠精神到底是不是一句空话?
©
小赵先生 | 文
观点 /价值观 /2018-11-28

何为匠人心?

把一件无门槛的事,做出核心竞争力来。




    本文预计  3060 字,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我个人很痴迷一些中式的传统文化。


因为这些在传统文艺、建筑、美食、音律等不同领域里的文化瑰宝,似乎都带着一种专注而笃定的大智慧。


说起传统文化,总能让我想到一个最近很火的词,“工匠精神”。


而这个词也被很多“擅长以情怀赚钱”的品牌借机概念消费。


似乎这个带有“执念”的词汇,具备一种万能的附着价值。


譬如耳熟能详的那些优秀产品,锤子手机、雕爷牛腩、小罐茶等等。


任何产品似乎只要沾上“工匠精神”这几个字,就变得极有味道起来。


而透过这些市场和营销行为,在讲求高效和可复制化模式的“速成时代”。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工匠精神”到底是不是一句空话?



a


一曲迎春 . 万般旧情

致那些离我们远去的中国传统文化


  


前几天随手翻到一个相声剧,高晓攀的《梨之园》。


这是一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大情怀作品,并不怎么好笑,却是近些年来给我感触很深的一段小品。


故事从京剧、快板、京东大鼓三个垂暮的老师父开始延伸,通过“徒儿”高晓攀开始的抵触情绪,反映了中国传统文艺在当代的落寞与流失。


作品的高潮源于京剧师父的一句话。


“你看见了吗?我老了,可我这七十多年的能耐,不能带走了!今儿个,要说抹了我的脖子溅你小子一身血,但凡你能学会喽,我绝不含糊!”


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背景同时响起赵季平老师早先为《大宅门》所作的曲子《迎春》,在文章的开头我也把这首好听的音乐分享给大家了。



所以赵季平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曲家,没有之一。


每当我听到这首曲子时,脑子里总会翻涌出一些厚重的中式文化,它们传承在几千年的时空里,浓郁醉人,却又渐行渐远。


曲子里似乎包容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它好似一艘不堪重负的巨艇,行驶在汹涌的历史潮流中。


越来越多的人登上这艘时代巨艇,它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梦想和欲望。


若要变得更大更快,就必须不断扔掉那所有会对速度有任何羁绊的东西,以及那些看上去老旧、沉重,甚至有些酸腐可笑的文化。


就像《梨之园》里那些被人们日渐遗落的中国传统文艺,它们无一不带有一种水滴石穿的“工匠”精神。



b


一碗难忘的豆腐脑

把最简单的东西 . 做出核心竞争力


  


在我的故乡,有一种非常知名的美食“老豆腐”。


这种简单质朴的小食,非常普遍地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作为看上去极为普通的一种食品,却颇有渊源。


小时候在学校附近的公园旁边,有一家招牌为“老吴快餐”的早餐店,说起来那家小吃店极为简陋,一个约为三五十平的小店,店里固定的就是三个人。


就这么一家小店,却算得上门庭若市,当时我跟小伙伴们几乎每天都去吃早餐。


印象中,每次盛豆腐加调料的都是一个六十上下的老人,他经常穿着一条透着油光的粗布围裙,早晨人们排着队来端老豆腐,老人几乎从不抬头,每一碗盛好装调料的时候,只轻声问一句,吃辣吗?


老豆腐装好后,人们需自己去店里另一个人那里拿馒头、茶叶蛋等辅助食材,饭钱从来都是吃完以后给,且老板从不算账,客人只需要按照自己所拿的食材结算,饭后的豆浆是免费的,这却需要自己去盛。



这家店至少有二十年的时间了,即便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会约着朋友去吃一次,似乎成了一种归乡的“仪式感”,也算几十年如一日。


在我们那个地方,老豆腐店铺开的星罗棋布,但味道最好的当属老吴快餐,且别无分店。


据老家人说,老吴家的老豆腐,从点豆腐到研制配料,工序极为繁琐精细,点豆腐的温度、配料的克数,都需要老板亲自把握,一切做法都与别家与众不同。


我想这大概就算得上“工匠精神”,不同于那些讲求快速复制圈钱的餐饮商业模式,这家店似乎每一碗豆腐都倾注了匠人的专注与心血。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从这碗老豆腐里似乎看到了答案


把一件无门槛的事,做出核心竞争力来。


c


《 30天设计高手速成班 》

设计行业的伪繁荣


  


前几天虎课网的亨特找到我,要我写的几篇文章的教程授权,借此我浏览了一下网上一些关于设计的课件与教程。


我发现很多设计网站上,标着类似于“30天速成PS设计高手”这样的课件,并且大多销量惊人。


想起之前一个做设计培训的同行,他就是做类似于前面说的软件速成班,且全部是网络授课,一期上百个学员,因此收入颇丰。


他的理念是,这年头做设计,累死累活做几个项目,还不如开个设计速成班来的快,反正全是模板套路,来回就那些知识,讲完收钱,比甲方好伺候多了。


这时候回忆起我们之前学设计的道路之艰辛,从中学开始学素描、水粉、速写这些手绘功底,再到背着画板赶着火车满世界去艺考。


到了大学开始学点线面构成、色彩、设计史这些理论,再到PS、AI、CDR这些软件功底,最后再加上几年的职场实战,算下来总也要有十来年的功夫才算成手。


我们用十年才能初窥门径的事情,人家用三十天就能搞定上岗,无奈之余又心生寒意。


难道人多就代表一个行业是繁荣的吗?


设计行业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每一年有大批的速成班学生拥入职场,所以市场中注定有一部分客户是被拿来练手的群体。


所以那些自夸用低价做设计的,倒也不必沾沾自喜,因为很有可能你被新手拿来做实验了。



d


戒躁

承匠心以扶其志 . 汇万象而助其形


  


我为方舟设计最早拟定的执行价值观是“匠心永恒”。


后来因为这个概念市场上太过普遍,我直接将其定义成两个字,“戒躁”。


原因是那么多产品都在讲“工匠精神”,唯独我们这个靠创作力而存在的行业,却鲜少对外提起过这个概念。


所以“戒躁”这个概念,应该是讲给我们自己听的,在躁动的时代和环境里,每一个方案执行,都需要尽可能地戒掉任何速成的躁动想法,倾注心神。



为了更清晰地诠释“戒躁”这个概念,我还单独为它配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承匠心以扶其志”,下联是“汇万象而助其形”,横批“设计兴国”。


后来“设计兴国”这个概念我鲜少在人前提出,原因是很多人都会觉得酸腐可笑,甚至不切实际,一个毫不起眼的设计公司,竟然也敢提出“兴国”这个概念,我也因此受了不少嘲笑。


然而经历了这些年的坚持,我却对这些从未对外说出来的概念越发笃定。


我相信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的时代,一定是中国五千万中小企业的时代,一定是设计重心化的时代,一定是创意产业飞速蓬勃的时代。


所以“设计兴国”不应该只是我们自己的愿景,而是全国所有优秀设计人的愿景,一个行业的振兴,从拥有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开始。


  



上周我的朋友阿木跟我说起要在深圳做一个新的公司,这个公司的名字叫不想上班广告公司。


这个看上去很随性的名字,背后蕴含了很多原生的初心,本质上就是想做一些可以不被甲方阉割的事情,去影响更多有趣的人。


这也让我想起此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的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目前的创意外包合作模式存在很大问题。


一般现状就是甲方付了钱,我们埋头苦干,方案出来甲方刀砍斧劈,一群人指点江山,乙方谨小慎微一改再改,最后甲方心满意足,花了钱买了一堆垃圾扬长而去。


这导致了三个很关键的问题,创意人花了精力没卖出好价钱,甲方花了预算没买到好创意,消费者花了钱没买到好产品。


所以我决定打开合作象限,去除甲方,开启造物计划,目前的造物计划因为受限于我个人的精力,所以一年只有一个名额。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微信号:fangzhoushuo,让我们聊一下这件伟大而有趣的事情。


那个我一直在寻找的人,希望我们能因此而结缘。


方舟设计品牌形象孵化器

小赵先生




往期推荐

我为什么对设计行业充满信心?

我为什么只为中小企业做设计?

然而客户真的是傻逼吗?

承匠心以扶其志 . 汇万象而助其行


长按 - 识别 - 关注


方舟设计

微信公众号 : fangzhoudao

新浪微博:

@方舟设计品牌形象孵化器



版权声明:
本文系上海舟品牌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编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上海舟品牌的完整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