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叫兽放弃了广告人的身份加盟百度,到曾经的营销小王子雕爷开始卖牛腩和精油,再到曾经的广告公司老板赫畅去卖煎饼果子。
这些案例无一不在说明一个问题,广告圈几乎是一个跨界率100%的行业。
所以我一直说,设计本质上就不算是一个行业,如果单纯为了赚钱,需要慎重选择,究其根源,有两大劣根性。
其一是创意服务工作,不具备“可复制性”的商业模式,比如一个客户报价1元钱,我们要赚100元钱,就要为100个客户用100段全新的时间和项目组去设计100套完全不同的方案,无论是从服务还是产品上,这种不可复制性造成了创意产业的短板和极限,你见过哪家设计公司做到世界五百强吗?
所以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优秀的甲方拿了我们的方案,转手一包装就成了可复制性的产品,放在市场上风生水起,我们刚要为了这微薄的成就感稍有兴奋的时候,下一个项目又来了。
其二是创意服务是一个必然被“阉割”的工作,简单来说,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不存在完全乙方自由发挥的方案。本质上就是一群专业的人被一群业余的人指挥,整个工作过程被口诛笔伐,最终呈现出来且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多多少少总是带有一些甲方的主观基因。
以上两点也是为什么创意人跨界和转行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而随着品牌化的推进,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与完善是一个必经之路,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一个集合产品、渠道、营销、体验、售后于一体的多元化时代,只有各自的优势得到全面的发挥,且具备优化好的沟通与合作链条,才会打造出真正的民族品牌。
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从一些细微的点优化我们与甲方的关系,比如开始以股份或分红的形式尝试合作项目,再比如开始尝试研发我们自己独立设计的产品等。
这些改变都很微弱,但我们相信,如果传统产业和创意产业都能如此做出一些微弱的改变,未来的中国经济,一定会从中国制造时代走向中国品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