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意识里,设计从来就不算是一个商业性很强的行业。
我经常跟一些新入行的设计师说,要从事这个行业,保持意识的纯粹性很重要,因为要通过设计赚钱,实在不那么容易。
从来没见过五百强企业里有设计行业的公司,从来没见过设计公司的CEO上过什么福布斯富豪榜。
所以我不建议带着很明确的功利性进入这个行业,不然注定会很失望。
于是在价值转化如此失衡的一个商业环境里,大家一时间都比较迷茫。
直到传统4A模式的出现,树立了行业价值的标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创意可以这么值钱。
飞快的,大家裹挟着并不深刻的创意方法论,懵懂地进入了品牌咨询时代,创意公司开始疯狂的模仿和拷贝4A模式,一时间好像不管什么公司,加入4A概念后,无论方案还是预算,都瞬间变的体面起来。
但这些模式终究没有真正的方法论,大多数都是东施效颦,造成了迄今为止最水的行业劣根性 — 形式溢价。
“形式溢价”顾名思义,就是模仿着4A模式,以看上去及其华丽的形式大肆增加服务价格,客户不明觉厉的情况下,一般会为此支付更高的服务预算。
形式溢价时代,大家的商业思路非常明确,那就是无论如何,要挖空心思的去拿下大客户,因为在大家眼里,一个可以为唬住客户的形式型方案,支付几十万甚至更高预算的大客户,是行业价值的终极体现。
2010年前后可以说是“形式溢价”模式的一个巅峰。那时候我个人迫切的想接触一些大客户大企业,但是由于当时刚开始创业,跟大客户的接触筹码远远不够。
无奈之下,我开始通过互联网帮助一些中小型企业做设计服务,在这个阶段,我接触了几百个中小企业的创业者,而这个过程,也直接作出了至今还有人在质疑的品牌战略 — 为创业者打造具备销售力的品牌内容IP系统。
即后来所说的【营销型品牌形象孵化器】。
我最近总结了一下大家对这个战略的质疑,无非是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服务预算,利润空间不可观;中小企业大多缺少战略意识,沟通成本较高;中小企业没有行业标杆性,口碑传播性不强等各种因素。直白点说,就是中小企业并没有那么高的战略价值,这是个错误的战略。
而这个所谓错误的战略,我坚持了七年,七年的时间,让我更能理解和接受中小企业这个群体。
从理解到接受这个角度来看,我对中小企业的坚定信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