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0002 8861
是坏人让这个世界变坏吗?不,还有你那泛滥的无底线宽容。
©
小赵先生 | 文
观点 /杂文录 /2018-09-08


不要挥霍自己的善良

你没有义务迁就任何过分


Rhythm Of The RainJason Donovan - Between The Lines



本文预计  2965 字,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原谅我又要说实话了。


发现了吗?即便这条标题是如此令人不适,你依然会顺手点进来。这意味着你的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类似的物种,他们看上去三观精致,但你总感觉哪里怪怪的,随即又马上纠正自己,对如此有包容精神的一类人,我这是在想什么呢?一定是哪里理解错了吧。


你没错真的,相信我。


开始我先画个圆,把那些真正胸怀慈悲的善人圈起来放在一边,避免又有人站在道德高地质疑我胡乱开炮误伤好人,不存在的,吐槽归吐槽,也要正本清源循规蹈矩。


我们首先搞清楚无底线宽容是什么概念,网上对这个词的定义说法不一,我这里用一句话来重新总结定义这种心态 :愚昧且充满奴性的道德完美主义。


用大家常说的一个词来总结就是:烂好人。


这样是不是就比较容易锁定敌方坐标了?


愚昧是鉴别烂好人的重要前提,愚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包容,一定不是源于真正的善良。有人问了,不是源于善良,那是源于什么呢?


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说,取悦有瘾,讨好成癖,是一种强迫行为,也就是取悦症,亦称“看管人性格障碍”,这种病理状态也叫“道德完美主义情结”。


这种心态的本质是对于拒绝、冲突、批评、愤怒、孤立的深深畏惧,这些被动的宽容与善意,并非真正的崇高,更多是对自我人格的严重压缩。


你一定见过类似的物种,甚至,我们曾经都经历过类似的心态。




a


从那版免费的名片说起

相对于帮助

拒绝更需要力量


  


刚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一个老师开的印刷工作室工作。


因为工作室不大,人也不多,所以无论是设计、业务还是售后,我都会多少接触一些,这导致那段时间我看上去特别繁忙。


一次一个许久不见的老同学在qq上跟我说话,大意是想让我帮忙免费设计一张名片。


因为同窗多年,再加上名片本身就不是很复杂的工作,所以即便很繁忙,我也没好意思拒绝。


但开始设计以后,我才发现这是麻烦的开始,我做了很多版本,同学基本上每次用几秒钟看完然后迅速提出不行重做,并且言语中多有不屑,为了把这件事情善始善终,我只能一稿一稿的重新设计。


最后一稿我得到的回复是,你不用做了,呵呵,我知道你的水平了。


留下耽误一堆工作在电脑前面做了好几个小时名片的我,坐在原地瞠目结舌,我靠?


此后类似这种因为不忍拒绝,免费为他人做设计和策划的事情又发生多次,结局往往令人不可思议。


这件事以后近十年的时间,我与那个同学再无联系,在经历了多次类似事件对三观的刷新以后,这让我在工作中做了一个目前来看非常正确的决策,我不会因为任何所谓情面与道德捆绑,再为任何人免费或廉价付出我的知识与技能。


作家陆琪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大家都以为,帮人才有力量,而实际上,拒绝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学会拒绝,人们才知道你的底线,才明白,哪里是可以欺负你的,哪里不可以。”


面对极其善于见缝插针的奇妙人性,我发现,你能无底线的原谅谁,谁就能无底线的伤害你。


b


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

关于那些无底线的

中国式宽容


  


朋友给我讲过他大学时候发生在宿舍里的一个故事。


他们宿舍六个人,其中小a同学看上去很像富二代,原因是他疏于学习、热衷游戏、花钱阔绰,且其性格跋扈自我,所以在宿舍里大家都比较敬而远之。


但从小a向舍友们轮流借钱开始,大家才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富二代,因为小a借钱的理由是父亲生病需要做手术,因为这个理由非常充分且正当,于是大家纷纷慷慨解囊。


后来的事情,大家开始渐渐觉得不太对劲,因为小a借钱的频率和次数越来越紧密,每个人被借的数目也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与之相对的,小a到宿舍的次数也开始越来越少,后来差不多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小a就没来过宿舍。


直到小a的家人打电话给老师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小a的父亲根本就没病,他以最快的速度把当学期的学费挥霍完以后,又开始向舍友借钱,借到足够多的数目以后,就开始玩失踪了。


于是朋友宿舍里的人都开始躁动了,作为受害者,他们的战线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愤慨指责小a的行径,其中一位小c同学的呼声尤甚,每次谈到小a,他总会痛心疾首,畜生啊,连自己朝夕相处的舍友都骗...


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小a被找到了,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应该最近几天就要回学校了。



此后宿舍里对小a的指责开始渐渐少了一些,而小c同学的态度也忽而转变,晚上聊天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小a的关心与挂念。


小a怎么还不回来啊?一个人在外面有什么意思呢?他一定也有自己的苦衷吧,也或者是被逼无奈也不一定呢?我想我们应该主动给小a打个电话,别让他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见我们。我们一起请小a吃个饭吧,见第一面以后就好了,别因为这点钱影响我们的同学关系啊...


最后小a真的回了宿舍,小c同学真的组织大家请小a吃了顿饭,言谈中不时表现出对小a的挂念,并表示小a不用着急还钱,并且还把自己的饭卡借给小a用,俨然一副仗义疏财的兄弟人设。


据朋友所说,小a最终退学了,直到毕业也没还一分钱,倒是从小c同学那里又借了几千块,此后他们再也没见过。


每谈及这段故事,朋友都唏嘘不已,小a的行为固然恶劣,但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却是小c同学身上流露出来的这种无底线的“中国式宽容”。


面对一个满嘴谎言且坑害朋友的人品低劣者,小c的宽容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吗?相信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如果是这样,那到底是什么令小c宁愿内在委屈自己也要刻意故作宽容呢?


是为了留一个慷慨义气的好名声?是惧怕小a的跋扈专横?是不想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些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小c同学被那些隐形的道德体系捆绑了自我人格。


自我人格的底线是什么?面对恶魔,你可以不去挑战,但至少也要做到不要与之为伍。




c


人权的根本在于自我

那些不自由的人格

源于道德上的作茧自缚


  


所以我们不能一谈到人权就自然而然地算到政府头上。


中国的人权实际大多源于我们那些道德上的作茧自缚,真的与制度或体系没什么关系。


上下五千年被历史广为称颂的那些纲常伦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们,同样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而这些注定我们在世界的印象中是一个中庸且宽容的民族。


所以谈到中国的道德和文化体系,其实大部分人的理解都是粗略的囫囵吞枣。


譬如你问他,为什么要宽容呢?其多会搬出一堆未经咀嚼的典籍经略,如佛家说慈悲为怀啦,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儒家“恕”文化啦,其实往深里去解读这些体系,其又不知所云。


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佛慈悲,也有金刚一怒;夫子仁义,也有以直报怨。




宽容本质上没什么问题,但在道德至上的中国社会,却延伸出一种纵容式的善良,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总结的好,“会吃人的中国式宽容”。


又谈到中国式这个概念了,前面我写滴滴事件的时候用“中国式推诿”这个词来形容机构执行的风气和效率之低,有人就开始评论说我乱带节奏,动不动中国式很害怕。


在我看来这又是一种廉价的中国式宽容,毕竟谁也不能说自己的国度一定就是完美无瑕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身就是这个国度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缔造了某些糟粕风气,“中国式”是一个多么有代表性的词汇。


我们不奢求自己能改变什么,至少要学会客观地解读和面对,不要一听到什么不同的声音就敏感地大义凛然愤起直喷,没有理性的歌颂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知道,这又是一篇不怎么讨喜的文章,因为它跟你们那些司空见惯的三观们是如此相悖。


但那又怎么样呢,只希望关注我的你,拥有一个自然且伸展的自我,希望面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和待遇时,你能学会拒绝和保护自己。


不要挥霍自己的善良,你没有义务迁就任何过分。


共勉!




  


方舟的周记

小赵先生




往期推荐

 工匠精神到底是不是一句空话?

《 我为什么对设计行业充满信心? 

《 好的设计,是抄出来的 

那些为你而走心的好文字





上海舟品牌

手机:15600028861

微信:fangzhoushuo
微信公众号:方舟设计(id:fangzhoudao)
站酷案例:方舟设计
古田路9号:方舟设计

版权声明:
本文系上海舟品牌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编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上海舟品牌的完整链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