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0002 8861
与其鹤立鸡群,不如远离鸡群。
©
小赵先生 | 文
观点 /杂文录 /2019-03-31

鹤立鸡群是个伪命题

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


别送我陈鸿宇/苏紫旭/刘昊霖/寒洛 - 别送我



本文预计 1923 字,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与其鹤立鸡群

不如远离鸡群


  


这个标题是我在一个高速入口的广告牌上摘抄下来的。


其时我远远地看到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上面印着这一行字。


广告牌一瞬而过,那一刻,一切莫名的较劲似乎遭到暴击,所有无法放下的失落感或优越感瞬间碎了一地。


前路豁然开朗,嗯,这句话真酷。




1


弱鸡们奇怪的思维逻辑


  


去年年底,跟朋友聚会聊天,说起他的新工作。


他作为刚入职的新人,难免跟一些元老级的员工有一些工作磨合,言谈之中,难掩疲惫。


聊起对待一些惯用职场政治的老油条,他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


我问,这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人呢?


他无奈地说,无非是一些尸位素餐的老员工,再比如下面门店的中年妇女之类的。


按照我的习惯,我很想说一些诸如互相理解宽容、透明式沟通、少计较多帮忙之类的建议。


但我知道,在朋友面临的这群“老油条”中,我并不能完全站在他的角度轻松地提出这些建议。


因为面对这些久经职场的“鸡群”,你甚至无法用常规的道德与处世标准去衡量和约束它们。


弱鸡们的思维逻辑很奇怪,你给它宽容,它不但不买账,甚至会认为你怕了,进而变本加厉的欺负你。


所以最后只得出了一些诸如“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吃”的荒唐结论。


这个话题也就无果而终了。




2


鸡群里的鹤

注定是众矢之的


  


这让我想起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爆文:《我为什么宁死也要远离底层社会?》


作者用亲身经历,形象地描述了那个赤贫而又嫉妒丛生的底层社会,那个曾经带给他无数噩梦的贫瘠村庄。


作为全村第一个投资鱼塘并获利的家庭,

被嫉妒的村民投放毒药,

一夜间回到赤贫状态;


家里被人以浇地为名,

引渠水泡塌新砌的围墙;


分地遭遇各种不公,

总是拿到最贫瘠偏远无人愿意接手的梯田;


被村民以各种理由借钱不还,

一旦追讨就立即遭到谩骂;


长期被全村人排挤欺压疏远。

...




这些故事看上去触目惊心,

但一切离我们远吗?

不远,甚至就在我们周围时刻发生着。


“仓禀实而知礼节”。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底层群体,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封闭、狭隘、嫉妒和丑陋。


当物质匮乏到极致,人性更像一面纤毫毕现的镜子,所有的勾心斗角和不择手段都会被无限放大。


底层的鸡群一定有不可直面的劣根性,它们甚至无视规则与底线。


“我不好,你也别想好。”


鸡群里的鹤,注定是众矢之的。


3


下等人才争对错

上等人只讲规则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小段子:


两个有钱人开着豪车发生了剐蹭,

后面的车主下来直接温和道歉,

并递出了自己的名片,

为对方送上自己公司的礼物。

而另一位车主也主动握手言和,

一场事故化解于无形之中。


这是网上流传的帖子,真实度虽无从考证,

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顶层思维。


见惯了路上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路怒症,

从这个段子里,我们才知道,

原来事故也可以用这样心平气和的方式去解决。




上等社会人捧人,

中等社会人比人,

下等社会人踩人。


这句被传烂了的老俗话,

原来背后隐喻的是不同阶层之间不可颠覆的价值观。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无法真正离开北上广的原因。相对来说,北上广有着更公平的竞争框架和游戏规则。


在这样的环境下,

他们不需要靠关系和取巧就能获得机会,

更不需要被鸡群的眼光与体制捆绑束缚。


4


鸡窝里

很难飞出凤凰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里,详细的阐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


当一个人独立的时候,

他有着自己鲜明的自我与个性特征,

而一旦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以后,

他的所有个性和思想

都会渐渐被群体淹没和取代,

当一个群体存在以后,

就会渐渐形成

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这些特征。


就像鲁迅那句简短却发人深思的反问,

“从来如此,便对吗? ”

从侧面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群体时,

其实疏于思考,惯于从众的特征。


物质对人类的限制远不及环境。

在我们身边,环境改变人的案例还少吗?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鹤立鸡群是个伪命题,

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迷失在鸡群里的鹤,

一定会受鸡群行为、习惯与思维的影响,

变成一只看上去很高挑的鸡。

鸡窝里,很难飞出真正的凤凰。




5


你总想争第一

但可贵的只有唯一


  



而中国人向来热衷变成“鹤”,

那种意气风发站在鸡群里的优越感,

贯穿了几千年流传的中华文化。


在我们的国度,

成长的路线几乎也像一个刻好的模板,

我们总被教育要成为第一,

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和手段才能成为第一,

从鸡群到鹤,

我们的成长框架

像极了一条设计好的流水线。


在广博的中华大地上,

我们似乎随手就能揪出不计其数的第一,

却鲜少能找出裹挟着

沉甸甸自我的那个唯一。

我们如何也想不明白,

其实哪有什么第一,可贵的只有唯一。


你问我为什么要离开鸡群?

不是因为我比你优秀,

而是因为,我跟你不一样。




  


所以如果再有人因为群体影响,

而变得郁郁寡欢或格格不入。


我一定不会劝他融入群体,

亦或是打败或控制这个群体。


真正的建议,

大概只有电影《乘风破浪》里,


徐太浪对小马说的那句话:

“你不属于这里,你该走了。”



  


方舟的周记

小赵先生




往期推荐

 工匠精神到底是不是一句空话?

《 我为什么对设计行业充满信心? 

《 好的设计,是抄出来的 

那些为你而走心的好文字





上海舟品牌

手机:15600028861

微信:fangzhoushuo
微信公众号:方舟设计(id:fangzhoudao)
站酷案例:方舟设计
古田路9号:方舟设计


版权声明:
本文系上海舟品牌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编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上海舟品牌的完整链接,谢谢!